建安七子里有五个人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大流行。。。
“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
@Honeyspoon @yun5s 的确是好巧www这一段也是我很喜欢的一段
@yun5s
曹丕给吴质的信中对此极之痛惜:
「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北海徐幹字偉長)、陳(廣陵陳琳字孔璋),應(汝南應瑒字德璉)、劉(東平劉楨字公幹),一時俱逝,痛何可言邪!
昔日游處,行則同與,止則接席,何嘗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獲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業,辭義典雅,足傳于後,此子為不朽矣。
德璉常斐然有述作意,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閒歷觀諸子之文,對之抆淚,卽痛逝者,行自念也。
……」
@yun5s 所以曹丕《与吴质书》里这一段,故交零落的感觉很触人心弦: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