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中文维基百科被当作”客观的墙外信息源“,是相当多中国人的主要信息获取途径,我觉得有必要警告大家:如今中文维基百科的大量关于中共和新中国的词条都是经过党国的系统编纂的,虽然为了表现得”客观“会留有一两句负面评价,但整体内容几乎是和官方口径完全一致。
举一个最鲜明的案例:中文维基百科的国保词条。国保,即和国安相并列的新中国秘密警察机构。按讲该词条中应该可以看到大量该秘密警察机构在建国以来的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如何镇压国内异议分子的信息,但实际上关于镇压异议分子的内容只有一句话。其他内容几乎完全就是官方宣传文章。
维基百科开放编辑的机制意味着其很容易被精通有组织的系统性情报操作的中共所利用——中共一旦注意到中文维基的在向国人传递信息上的重要性和其开放编纂的特点之后,要组织其宣传部门对维基上的重点词条进行系统性的重新编纂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我不太清楚党国这一对中文维基词条的重新编纂是何时开始的,过去中文维基的词条当然不是这个样子的(不如说我当年还嫌中文维基里关于中共的词条的自由主义色彩太强了)。我自己注意到这事大概是两三年前。
最后,在这一假消息和不准确消息满天飞的互联网时代,建议大家还是尽可能从权威可靠的媒体和学术文献中获取信息,维基百科这种开放一般网友编写的信息源本来就不可能是准确的
(之前的那条嘟文我在修改过程中不小心手滑删除了,只能重发一遍……对评论、点赞和转发之前那条的各位象友们致以诚挚的歉意,并欢迎你们把之前的评论发到这一条下面,也烦请你们愿意的话再次转发……)
总感觉简中人的情感非常匮乏,仿佛除了父母与子代的爱以外,其他的感情都是爱情。
所以表达对某人的欣赏时,就只会“我老婆!”“我直接嗨老公”,同性则是“我要弯了!”。
亲密朋友之间的感情也非常容易“嗑到了”,或者和恋人做对比“有这样的朋友还要什么对象”。
很多同性之间惺惺相惜或者仰慕的感情也被简单地“恋爱化”,比如腐文化是简中最甚,赠汪伦孟浩然这种互相赠诗都被有些人形容成爱情。
因此异性之间保持距离是非常谨慎的(因为我不知道同性恋会不会也这么敏感),所以连拧个瓶盖打个游戏也都是过分的举动,更别提与前任保持联系或互相帮忙了,甚至不联系但存有相关的物件都被看作是背德的。
这种“情感洁癖”说白了就是要求人不做人,“好的前任像死了一样”不能存在,对自身的过往也不能怀念,任何其他形式的善意和关照也都是目的不纯。
所以说中国非常缺乏爱的教育,也缺爱的表达,简中人的思维也很简单,仿佛任何人都应该是伟光正的,感情都应该是直白磊落的,最伟大崇高的感情都应该是爱国的。
真的很没意思。
旅业困境 | 60%从业者月平均收入低于3000元,近10%上半年颗粒无收
#平均收入 5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国家旅业网将其与两年前文旅部发布的2019年度数据对比后发现,疫情这两年,仅到2021年年底,旅行社从业人员就已经减少了13.7万……(来自网易22/06/09)
阅读原文:http://www.163.com/dy/article/H9EI4AO90524BF0P.html
备份1:https://archive.ph/wip/7MTWg
备份2:https://web.archive.org/web/www.163.com/dy/article/H9EI4AO90524BF0P.html
一些白交的学费
Tiktok 伦敦这事表明中国在非洲的学费都白交了。当年走出去的战略把非洲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和试验田,收获的教训很多:工会、劳资冲突、劳动保障制度、企业责任、环境保护,林林种种。中国改开以来放任的右翼自由意志主义(Right-libertarianism)也就是让民企去极力剥削底层劳力,作为支撑庞大权力机构的动力。这种意识形态里发展起来的民企已经把压榨劳动力视为天公地道——虽然我作为老板压榨了你工人的血肉,但是我付你工资了呀,我养你,你有什么立场和我叫板?这理直气壮在非洲经历过民主化浪潮的NGO林立和媒体多元环境里踢到了铁板。
海外许多相关研究对此现象是相当客观甚至宽容的:有梳理事实的田野调查,有分析文化冲突根源的,有梳理关于中国的“流言”如何在各路媒体上传递的,有分析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并非新殖民主义的。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企业也学会了适应环境,学会了和工会、NGO、媒体打交道,也不再一味从临时雇佣、超长工时、削减福利等方面来抠成本。中国企业对环境是敏感的,而中国企业的行为也常常取决于当地劳动体制的多层次格局。
这些成果有多少被传递进了中文语境呢? 中文官方语境里非洲的NGO依然是西方国家在非洲扶植的势力,非洲媒体和西方媒体沆瀣一气抹黑中国对抗中国崛起。民间语境里黑人依然又懒又奸。中国做中非研究的学者里,有见地的文章多用英语写发海外,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言里只说几句套话场面话。
知乎上的一则2021年的回答“从我的非洲工作经验看中国如何解决劳资矛盾”里体现的观念依然典型。
“我在非洲工厂上班时,也负责招聘,我们招聘的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找有工会背景的,只要参加工会的一律不要。 因为工会一般很麻烦,它会和你各种搞,当然不否认工会维护了工人的一些合法权益,但它胡搅蛮缠和你纠缠不清的情况也不少。 比如参加了工会的工人很难开除,明明是工人本人偷懒导致被开除,工会会说工厂是随意开除,于是狮子大开口要赔偿。
在非洲工作之后,我体会是,如果放任这些工会,劳工权利ngo组织大规模的劳资冲突,在当下的非洲是害了工人而非有益于工人。 因为这些工会,ngo组织提出的很多目标,维护劳动权利啊,对抗资本剥削啊,不否认很高尚,但不合时宜,不符合实际。 在非洲,比强制性八小时工作制有利的,是多加班多拿些加班费, 比放任工会与资方冲突对抗有利的,是给资方多一些权力,比ngo动辄以环保和少数劳工健康的名义停工有利的,是偏向国家整体利益,先发展,先赚到钱,先能让全体老百姓吃饱肚子。 在非洲,有非常诡异的现象,一边是满大街失业青年,无业游民,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一边是少数国企和西方大公司以西方标准行事所导致的各种低效率和无效率。 一个老板跑去投资建工厂,稍微对工人严格一些,要求多加加班,就被各种ngo以破坏劳动休息权利为由告上法庭。 好啊,我不侵犯劳工权利,工厂我也不干了。 你说,谁的损失大?”
这位深度认同右翼资本家的中层甚至搬出马克思: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创造价值的只有劳动,其他所有非劳动的活动都不创造价值,他们只是分配价值。 所以类似工会,劳动ngo,他们并不创造价值,他们只是分配价值。如果放任这些组织壮大,获得优势地位,那么在价值的分配中他们将占据主动。可以想象,社会中不创造价值的部门占据了分配价值的主动权,而真正创造价值的部门在分配价值的过程中低人一等,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一定忙着争夺分配权,而不是想着怎么创造价值。大家都不想着怎么把馅饼做大,而是天天想着怎么从别人嘴里抢到更多的馅饼,这样的社会必然停滞不前。”
脑子就是这么混乱而扭曲。
九十年代为了平息风波发展经济推出一系列“黑猫白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后来“打左灯往右转”一系列诡辩术被视为开明派策略,也成功地解构了逻辑和常识,谋杀了很多讨论的基本概念,终于姓社姓资从不讨论变成了不可讨论。小平还是很厉害的。
夏天进行中